为英雄之城造一座万年钟 再聊武汉CBD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
发布时间:2021-01-20
1986年,美国工程师Danny Hillis,萌生制造“万年钟”的想法。在他看来,如果人类能够活到一万年后,这座钟则无疑是对未来最好的交代。
从设计图中的构想,到触手可及的现实,已是25年后的故事。
2011年,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不仅出资4200万美元,还拿出个人属地德克萨斯州和内华达州的两块山头,修建了这座秒针每年走一格,每一千年报时一次的传世之作。
当被问及动机,贝佐斯说道:“如果人类考虑足够长远,就可以实现更伟大的事。”
在中国西部甘肃省的群山中,同样也有一座“万年钟”。
1600年前,僧人乐尊云游至敦煌,偶见夕阳照在三危山上,刹那间倾洒出金光万道,乐尊便决定留下来,请人在山上开凿石窟,用以修行。这是敦煌的第一座石窟,也是这座“万年钟”走出的第一格。
在后续的光影里,无数后继者效仿乐尊的模式,用简陋的工具,雕琢冰冷石壁;用余生描绘佛像,日复日夜复夜。那片山岗,最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莫高窟。
两则故事的交集,并非只是凿山立作那么简单。作为长期主义者的代表,故事中的人心里都有相同的信仰:
面对一个不确定的世界,与其计较当下的得与失,不如把时间拉长,跨过漫长的周期,为后世留下不朽。
这也恰恰印证了罗振宇在《时间的朋友》跨年演讲中说的那样:
“所谓的伟大,有时候就是这么回事。普通人的努力,在长期主义的复利下,就会积累成奇迹。”
在接下来漫长的时光隧道里,“万年钟”也早已超脱名词的概念,成为长期主义者的一个符号,用来指代那些敢进窄门、愿走远路的远见者作品。
为英雄之城造一座“万年钟”
在武汉这座英雄之城,也有人想要为后世留下一座“万年钟”。
1997年,武汉市公开了搬迁王家墩机场的念头。至于迁走后用来做什么,据说开始也很朦胧。2000年,经批复确认王家墩机场搬迁。
当时一家港资房企、一家国资房企、一家民资房企先后找来武汉。但在规划中高达7:3的商住比,意味着只有30%是肉,剩下7成全是难啃的骨头。
试探一番后,前两家走了,留下来的那家叫泛海。
拿到地后,泛海邀请了很多大佬到武汉参观。在宽阔的机场跑道上,有人说:只是开发房子卖了赚钱,其实没多大意思。这么好一地方,能留下点什么多好。
说者无心,听者有意。从2007年樱海园开工起,到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,泛海为武汉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座面貌比肩国际一线的现代城市,更为重要的是,在这个总建筑规模1400万方的“艘母”级工程里,汇集了无数长期主义的考量。
因此,当其他地产开发商忙着拿地盖房,将高周转模式演绎淋漓尽致的年月里,泛海却忙着在武汉CBD移“山”造“海”。
这一“山”一“海”,位于武汉CBD黄金十字轴纵轴的南北两端。北端的王家墩山体公园曾经是一片平地,泛海利用周边项目基坑开挖的废弃土石方23万立方,硬是堆出一座最高处达30米的山丘。
据相关负责人介绍,公园的设计理念和定位是堆山工程,这是武汉 CBD 绿色施工中的应用之一,项目建设之初国内仅有北京奥林匹克公园、无锡金匮公园等项目运用了堆山方式。
山体堆积起来后,泛海请来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公司日建设计,为公园整体布局进行优化和提升。在园林景观设计上,泛海更是倾尽心力。
王家墩公园的总绿地率达 78%,种植乔灌木 6500 余株,品种 165 类,其中不少属于名贵树种;另外两块总共近 5000 平方米的大草坪极其抢眼,采用冷暖季混播草种,草坪一年四季可保持常绿。
曾有人估算,武汉CBD的公园群相当于3个中山公园。这样超豪华组团的公园搭建,这样的大手笔除了武汉 CBD,恐怕也没谁能做到了。
值得一提的便是其中的樱花大道。公园内种植樱花多达400株,每一株都是从日本飘洋过海而来,每逢樱花绽放的季节,这里都是仅次于武汉大学的赏樱场地。
此外,位于武汉CBD黄金十字轴纵轴南端的,便是水体公园·梦泽湖公园。作为全市最大的人工湖,主要目的是为CBD“开窗透气”,为核心区和居住区之间提供过渡空间,形成具有生态效用的大型公共开放水域空间。
泛海在当年挖人工湖,就已投放鱼苗、种植水草等,如今生态系统初步形成,经常有人坐在湖边悠闲钓鱼。此外,人工生态岛屿散落在水面上,小岛与濒水的植物环境共同营造出湿地景观空间;同时,造型轻巧的栈桥将岛屿连接,与水景呼应,游人划船将穿行其间,可感受鱼翔浅底、芦苇摇曳的自然乐趣。
一“山”一“海”南北呼应,不仅重塑了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,更为重要的是以强大的包容性,为城市各个群体都搭建了一个沟通与互动的舞台,兼容并包的容纳着生机勃勃的城市烟火气。
从功利的视角来说,中央商务区讲究的是高度集约化,即最小单位值产生最大经济效益。十几年的时间,汉口的房价和地价一路上涨,只要盖更高的楼、更密的建筑,就不愁收不回成本。
但是泛海却从来不这么算账,比起计较当下的得与失,泛海更愿意把时间拉长,打造一个能够留给后人永久居住的城市。
简单而言便是,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。
在草木上“浪费”时间的泛海
除了移“山”造“海”之外,泛海在城市公共空间打造上更是“浪费”了不少时间。如起于王家墩山体公园、经过香海园、兰海园、SOHO城的景观大道中央绿化带宽20米,长320米,为武汉CBD黄金走廊之一。
在这里泛海对草木的钟情度近乎达到偏执的程度,即便是路边不起眼的树木,都藏着无数背后的匠心轶事。
以行道树为例,景观轴纵轴道路两侧绿化主要以金桂、银杏、柿树作为特色树种,体现出核心区的金花、金叶、金果,营造出金色主旋律。
其中,看似寻常的银杏树其实大有文章。为了保证树木栽下去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,泛海在规格和数量上都有明确的要求。要求细到什么程度?每一棵银杏的轮状枝、分枝点、分层数量都有标准可依。
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,为了保持这种一致性有多难,泛海的园林工作人员的工作就有多苦。
为了保证树栽下去形成整齐的序列感,泛海专门成立了园艺公司。工作人员按照统一的标准,上山下乡风餐露宿,天南海北寻找良木,磨破了多少双鞋子才最终找到符合武汉CBD植栽标准的树苗。
据工作人员透露,因为规格的原因,泛海在武汉CBD种下的银杏树每一棵都造价不菲。但是树种也是水土的适应性,为了避免珍贵的树木无法适应武汉水土,泛海还专门在武汉CBD开辟了一个苗木基地,用于珍贵树木的“驯化”与过度。
在那里被保护或“驯化”的树种,有飘洋过海而来的日本黑松,还有胸径50公分以上的大香樟……后者在植栽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故事。武汉CBD第一条市政路淮海路,已经种了市政标准的行道树。
但是泛海觉得觉得标准低了,自掏腰包全部换成了大香樟。人们或许并不清楚,一颗香樟长成需要几十年,尤其是泛海选用的胸径50公分大香樟,生长周期甚至需要百年。
为何选用这样的香樟树?据工作人员介绍,武汉CBD所在的土壤曾是王家墩机场,这是一块承载了无数历史故事的土地。
但对于这块土地而言,大笔勾勒、澎湃不息的武汉CBD就像是一个新生儿。这些曾生长在青山逶迤,绿水蜿蜒的香樟树,装点一方田园的同时,也将为这座新城带来厚重的历史感。
时至今日,泛海已经在武汉CBD栽下,上万棵像这样的珍贵树苗。树与树之间,叠影重岚;叶与叶之间,浓淡相宜。一草一树、一花一木,带着生命的张力,支撑起天地间的静谧渺远。
要知道无论是宏大的山海,还是微观的草木,对于泛海卖房都不会起到太大的帮助,然而泛海依然愿意牺牲了土地开发的利益,花费时间与金钱来做这样的事。
恰恰说明泛海是真的看好武汉CBD这座城市潜能与价值,从最初就做好了与这座新城一同走向未来的打算。
任正非曾说:“华为只知道向前赶路,全然没看见路两旁的鲜花,不被各种所谓的风口所左右,只走自己的路。”
泛海又何尝不是如此。在长期主义策略的指引下,只听从本心,无问西东。